16所顶尖高校+1000家科创企业:武清布局京津冀科技创新“全产业链”
#津彩绽放#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主力军”,武清正在上演一场令人瞩目的科技创新蜕变。这片土地上的创新故事,要从一个特殊的“朋友圈”说起——16家顶尖高校院所与武清区携手 ,共同编织着一张创新发展的“金丝网”。

在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将实验室打造成“未来工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已成功孵化培育出番茄红素、香茅醇等一批可产业化的科技成果,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以酿酒酵母合成天然玫瑰醇,制作的“玫瑰香水”,颠覆传统香水工艺,让科技之香沁人心脾。在不远处,清润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套水下作业机器人项目同样备受瞩目,依托清华大学超滑技术,潜入深海,填补国内高端装备空白,未来将打造成国家重大科技设备实验水池。目前,天大合成生物、清华超滑项目已双双跻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津布局,为京津冀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

漫步武清,科技型企业如繁星般闪耀。956家高新技术企业、107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这里拔节生长,创新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今年,怡和嘉业凭借“无创呼吸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临床应用”项目,一举摘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桂冠 。区科技局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区各类创新主体数量均排名全市前列。‘十四五’以来,已有6家企业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奖。 这些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科研工作者们无数个日夜的执着坚守,更是武清这片创新高地最生动的注脚。”

这些创新成果的涌现,离不开武清精心搭建的创新生态系统支撑。武清以系统性思维优化创新平台布局,构建起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创新支撑体系。通过强化“自创区武清分园—产业技术研究院—众创空间孵化器—企业创新平台”的全链条布局,形成了创新要素集聚的强磁场。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武清已建成包括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21家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19家区级以上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在内的多层次创新载体矩阵。 这些平台犹如创新引擎,各具特色又协同发力,有效支撑区域创新效率提升。

在此基础上,武清将创新链条进一步延伸至成果转化环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精心打造了一条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成果转化快车道”。通过引进培育20家像超非凡这样的专业转化服务机构,培养50余名懂技术、懂市场的“科技红娘”,搭建起年交易额超百亿元的技术交易市场,让创新成果不再“束之高阁”。 其中,南开大学概念验证平台、天大小试-中试-产业化平台、北化工中试基地、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武清合成生物成果转化基地等专业平台相继投入运营,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这些平台的助力下,元一生物、九天基因等一批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将实验室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竞争力。

武清区正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伟蓝图上挥毫泼墨。站在“十五五”新起点,武清将全力打造更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通过布局重大创新平台、培育新质生产力、优化创新生态等举措,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未来将持续深化“京津研发、武清转化”模式,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本文系原创,转载须注明来源美丽武清
2025京津冀蓝皮书发布:京津冀应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实习生傅鑫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7月20日发布的《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5)——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研究》(以下简称“蓝皮书”)指出,面向“十五五”,科技创新和制度变革仍是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的重要引擎,京津冀地区应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提升城市群协同融合与一体化水平。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第11年,已从‘谋篇布局’迈向‘精耕细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叶堂林在“蓝皮书”发布会上这样说道。

《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5)——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研究》
叶堂林研究区域发展多年,他介绍,过去10年,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天津、河北通过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实现产业升级。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资源要素流动不畅、北京创新成果在区域内转化率不足,三地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蓝皮书”提出解决方案:疏通“制度经络”,推动政策标准软联通;激活“市场穴位”,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提升“产创韧性”,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培育“机体气血”,完善交通、生态等基础支撑;重构“空间骨架”,以首都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为支点,加速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叶堂林表示,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根本目标实现京津冀地区从规模追赶向能级跃升的历史性跨越,核心动力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变革。
推进三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就是其中一项具体举措。如何推动?“蓝皮书”提出,健全京津冀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人才需求供需对接机制,强化教育链与区域发展需求对接,加快北京高校与政府、企业合作,瞄准国内顶级工科性“985”高校及QS世界大学排名前50高校,通过实施政策引导与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其在北京及周边地区设立研发基地,促进高校科研力量向津冀产业功能区延伸,赋能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和经济发展,实现教育链与区域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跨区域一体化创新生态。
此外,京津冀要完善科技供需匹配与转化路径,打造“企业出题+高校、科研院所答题”模式,推动企业需求库与高校成果库双向开放,搭建跨区域技术交易与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破解“卡脖子”难题;加强区域人才共享,开创从高校、科研院所遴选“科技副总”到企业,从企业遴选“产业教授”到高校的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模式,构建统一的科技人才评价和流动机制,打通科技人才流通体制机制堵点,推行政企联合引用留才机制,建立“公共编制池”。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认为,京津冀需以新质生产力范式引领发展,构建绿色化、智能化、韧性化深度融合的生态文明生产力体系,通过新能源、智能网络与新交通技术的动态结合,实现闭环循环。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京津冀联合办副主任周浩透露,2024年京津冀GDP总量达11.5万亿元,下一步将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进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推进京津冀“六链五群”的协同化发展。
据了解,这部“蓝皮书”是京津冀三地专家通力合作的智慧成果,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黄淮实验室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相关问答
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大面积雾霾频繁发生,引起社会各界和新...
[最佳回答](1)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未达到国家空气质量、大面积雾霾频繁发生”说明我国大气污染相当严重,环境形势严峻的问题;(2)从②③两个材料中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