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排水量最大、智能化最高! 中交上航局给出海洋铺排“新答案”
近日,“交通建设九号”多功能智能环保铺排船正“开足马力”在长江入海口进行着铺排作业。自动锚泊定位和系泊控制系统正在调整方向与位置。铺排控制系统、机械臂式充灌控制系统等子系统间正在数据交互……

上天有“神舟”,入地有“盾构”。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十字路口,在海洋工程建设领域,由中交上航局上海交建公司设计建造的多功能智能环保铺排船“交通建设九号”和“交通建设十号”以其智能化、高效化与适应性,化身“海底特种兵”,正成为我国海洋工程建设领域的新标杆,为国家战略实施和海洋强国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创造着新的“蔚蓝之梦”。

从概念到实践,实现水工智能化无人作业成为可能
要保持在海面上进行高难度的工程作业,海水流动、海底情况、海面风力、精细作业等对作业施工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多重技术难点以及复杂多变环境让水工作业施工需要引入智能化设备从而提高施工质量。为此,中交上航局上海交建公司开发应用了铺排作业自动控制系统,将智能化从概念转化到铺排船作业中。

走进“交通建设九号”多功能智能环保铺排船舱体内,核心操作室恍若高科技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可以看到自动锚泊定位、铺排控制系统、机械臂式充灌控制系统相互交互,协同控制完成铺排作业全过程。
在复杂海底地形中进行作业,要求每一寸防护层都要与多变的海床完美契合,每一次操作都精准把控。而云台多波束铺排可视化系统、SCADA系统(铺排船设备智能交互系统)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保障。
砂肋软体排铺设、混凝土连锁片排铺设、袋装砂充灌筑堤等任务在智能化系统的加持下如虎添翼。凭借其116.6米的船长、25米的型宽和6.3米的型深,多功能智能环保铺排船能够轻松应对沿海浅滩、深水港等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围堰造陆、水上建筑物工程。
水深数据实时对水下地形进行重构,构建铺排船作业三维可视化系统,实现铺排轴线轨迹实时显示、施工精准定位、排布可视化。普通铺排船在进行软体排铺设时,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精度控制和效率。然而应用了智能化系统后,“交通建设九号和十号”不仅能实现精准铺设,还能大大缩短施工周期。
据悉,多功能智能环保铺排船设计日产能从3000平方提高到20000平方。其中,多功能智能环保铺排船安置了3台800kw主机、6台90kw泥泵,配备6台自动机械臂。普通铺排船冲灌2000方砂需要7小时,而现在只需要1.6小时,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此外,相较于传统铺排船,多功能智能环保铺排船除了基本的铺设功能外,还预留了用于“沉箱抛石”“打设水上排水板”的改造空间与接口,能够根据不同的工程需求进行灵活调整,进一步增强了市场适应性。
从传统到创新,水工绿色化航船正行稳致远
当前,装备制造绿色化转型如火如荼,加之海洋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催生了“交通建设九号”和“交通建设十号”在绿色环保上迈出变革步伐。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最新一代智能环保铺排船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绿色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走在船舱内,清晰可见一套套设备、仪器精准化运转。绿色船舶附加标志符号十分醒目,电力驱动更显科技环保。据了解,多功能智能环保铺排船严格按照中国船级社绿色船舶要求进行设计,助航辅助设备采用全电力驱动,选用的发电机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达到国家第二阶段排放标准(C2),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显示器上的能耗管理系统实时监控耗能,分析各系统运转情况,为优化能耗管理及施工工艺提供了数据参考。借助智能化系统的适时判断,除助航辅助设备采用全电力驱动外,全船大负荷施工机械、高耗能设备,如各类绞车、泥浆泵、高压冲水泵等均采用变频驱动,通过无级调速,避免能量过度消耗。
值得一提的是,为更好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交通建设九号”和“交通建设十号”有效平衡了强大作业能力、高效施工效率与海洋生态保护的“力度”,通过采用环保材料和噪声抑制技术,在施工作业的同时保护了海洋生态安全。

从突破到引领,水工产业化升级提质飞跃
水工装备因其高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及伴随的高风险特性而备受瞩目。过去,欧美国家在研发设计以及关键设备的制造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显示出强大的技术垄断优势。如今,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及云计算等前沿科技的力量,我国水工装备也在不断突破瓶颈。
设计、研发与调试的过程中,研发团队和技术人员便是在一根根管子排查,一个个元器件核对,比较参数、核实数据、查阅资料的情况下,持续鏖战到凌晨,在一个个难关攻克中取得了实质性成果,使之成为国内吨位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智能化最完善、铺排宽度最大的多功能铺排船,填补了多项国内多功能智能环保铺排船的空白,被业界专家称之为“国之重器”。
装备与系统实现自研升级,关键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依赖进口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最大铺排宽度达54米,最大铺排长度达300米,充灌能力达到1000立方米/小时。在上海洋山深水港、宁波舟山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等国家重点港口项目中,“交通建设九号”和“交通建设十号”高效完成了任务,保障了码头和防波堤的稳定性。
如今,多功能智能环保铺排船已在多个项目中成功应用,标志着我国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实现了全新的技术引领。在这“深海作战平台”的支撑下,无论是江河水域、沿海浅滩,还是深水港等不同环境条件,吹填造陆、围堰筑堤以及水上建筑物工程的铺排已“不在话下”。
随着智能化、绿色化技术和多作业场景适应的深入应用,新一代多功能智能环保铺排船将在更多工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助力中国水工建设迈向世界一流水平。这一海洋强国建设的中流砥柱,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夯下更加坚实的根基。
视频加载中...
厦门最大海工智能装备产业基地落地——中交三航海洋工程智能装备产业基地举行奠基仪式
4月10日,由中交三航六公司投资建设的中交三航海洋工程智能装备产业基地举行奠基仪式。
中交东南区域总部党委书记杨慧杰,厦门市翔安区政府副区长张清海,厦门市港口高质量发展指挥部部长邱超伟,中交三航局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吴向中,厦门港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升,中交三航六公司党委书记李小宁、总经理黄建阳出席奠基仪式。

杨慧杰代表中交东南区域总部向产业基地的奠基表示祝贺。他指出,作为厦门“十四五”重点产业升级项目,中交三航海洋工程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在“向海图强、海洋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是中交三航六公司着力深化央地合作、深度融入厦门海洋强市建设、助力培育壮大厦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里程碑。希望以此次产业基地奠基为新起点,发挥各自优势,增进互补协同,推进基地早日建成投产,打造行业标杆,为厦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为厦门加快打造国际特色海洋中心城市贡献更强大的中交力量。

吴向中代表三航局对属地政府的关怀帮助、合作伙伴的信任支持、一线职工的勤勉敬业表示感谢。他指出,中交三航六公司扎根厦门已有五十载,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底蕴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基地的建设是一次产业升级与布局优化的绝佳契机。基地将多措并举开展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前沿技术研究、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充分运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打造智能化生产线,在智能控制、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海洋工程从传统运作模式向智能化、高效化转型升级,引领行业发展潮流,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能,书写厦门城市综合体建设提档升级新篇章。
黄建阳表示,基地的建设是打造全球领先海上风电产业链链长单位的关键一步,也是顺应发展趋势、积极投身海洋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这不仅是三航的“家事”,更是行业的“大事”。中交三航六公司将秉持“共建生态圈、共享新机遇、共担新使命”的理念,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为标准,加强协同合作,全力打造集智能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维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基地。以“绿色发展”为目标,重点研发大型风机安装平台、智能运维装备等“大国重器”,实现以“智”提“质”、以“新”促“兴”、以“实”践“远”,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央企力量,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攻坚奋进。
项目介绍:
中交三航海洋工程智能装备产业基地位于厦门市翔安区金海街道新澳路9号,用地面积约20万㎡,港池2.5公顷,坐拥350米深水岸线,5万吨级码头,规划布置混凝土构件生产车间、钢结构生产车间、生产综合研发楼、绿色环保商混站、重型钢结构车间、环保生产车间、大型构件预制出运生产线、道路堆场等8大区域。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这里以“打造成为厦门市唯一的临港综合型预制生产基地”为目标,将承接湖里区石湖山产能转移,保障城市重点工程材料供应。这里将生产海上风电钢结构、地铁管片、大型预制构件,助力翔安机场、第三东通道等超级工程建设。这里更将成为中交三航局深耕厦门、辐射东南沿海的“硬核引擎”。
相关问答
中交海投是央企吗?
中交海投是央企。中交海洋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交建全资子公司,2016年3月在三亚市注册成立,注册资本35.7亿元。总资产约150亿元,总部部门1...
天津中交博迈科海洋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待遇怎么样啊谢谢告知?
待遇在天津地区属于中等水平,肯定跟你的职务、技能有直接关系。但是中交博迈科海洋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刚刚被天航局收回。现在属于天航局全资子公司。而天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