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才科技有限公司 成语起源地,故事有新篇——循迹文脉走读“万年仙居”

用户投稿 11 0

成语起源地,故事有新篇——循迹文脉走读“万年仙居”

“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在浙江诸多县域名城中,仙居是个充满诗意的地方,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下汤遗址”所在地,是中国万年文化史的实证和缩影。

同时,仙居人文荟萃,是晚唐诗人项斯、元代艺术家柯九思、明代左都御史吴时来等众多历史名人的故乡,也是“沧海桑田”“逢人说项”“宵旰忧劳”等众多成语的起源地。

岁月变迁,文脉流传,在时代发展浪潮中,口口相传的成语故事,在它的发生地有了生动演绎和新鲜注解。

沧海桑田

从乱石荒滩到美丽田园

青才科技有限公司 成语起源地,故事有新篇——循迹文脉走读“万年仙居”

成语缘起:据《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8月版)解释,该成语出自晋·葛洪《神仙传·王远》:“麻姑自说:‘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原文讲述了仙人王远邀请麻姑一同去仙居县下各镇的蔡经家做客,席间,麻姑对王远说:“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还为陵陆乎?”王远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此后,“沧海桑田”“东海扬尘”,成为人们长期使用的固定语汇,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在最初的语境中,“沧海桑田”是对自然地质变化的一种神话式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比喻社会现象,像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兴衰、环境的改变等,彰显了世间万物“变化无常”“物换星移”的特点。

而在成语的起源地仙居,这个古老传说被不断加入新的注脚。

不久前,“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和“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相继揭晓,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皆入选其中。

下汤遗址位于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发现于1984年,是“世界稻作文化之源”上山文化遗址群的一员。

地图上检索“下汤遗址”,呈现的是一柄钥匙形状,犹如打开远古人类遗存的一串密码。

考古学家循着这把“钥匙”,发现了这里绵延不绝、不断演化的人类足迹,包括房址、器物坑、灰坑、墓葬、食物加工厂、红烧土广场、沟渠、道路等遗存,历经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四个阶段,纵贯新石器时代的始终,既形态丰富,又“超长待机”。

“下汤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农业聚落,全景式地呈现了早期农业社会的聚落形态和结构,为我们研究南方地区早期稻作农业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标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认为。

记者多次来到这个远古村落,看到周围群山环伺,河流缓缓流过,最终注入不远处的永安溪,怀想一粒野生稻如何被山谷的风吹进大地的褶皱,经历雨水和阳光的滋润,萌发出嫩绿的幼芽,被先人惊喜地发现……

又似在捻指之间,“万年下汤”场景切换。

蜿蜒曲折、淙淙流淌的永安溪,自西向东流经仙居,是仙居自古以来的母亲河。

永安溪畔的变迁,是“沧海桑田”故事的现代版。

曾经,化工林立、污水横流、乱石荒滩,永安溪成了穷山恶水的代名词。早年间,永安溪河流两岸垃圾遍布,河道内无序采砂导致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防洪能力骤降。

生态的变化肇始于浙江实施的“千万工程”。永安溪通过堤防建设、滩槽疏浚、铺设绿道等工程,推进全流域河道综合治理,打造出具有良好生态景观的近自然河岸结构。

如今,通过水利建设与生态重塑,永安溪及主要支流沿线建成乐水小镇6个、高品质水美乡村3个,沿岸还建设医疗器械、新能源等绿色产业,以及滨水民宿、溪流营地等文旅产业,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永安溪在重获新生的同时,也见证着沿岸村庄向美向好的变革。如今,蜿蜒绿道与一江画廊并行,“四好农村路”贯穿乡村,百姓文化生活也不断丰富,民宿、咖啡厅、网球场、艺术馆、研学基地等正在乡村落地生根,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符号。

今年春天,仙居县“追一场北纬28°花海”主题系列活动中,双庙乡依托2000多亩绿色农田,结合特色农业研学活动,在千亩油菜花海中设置了哪吒玩偶、热气球、多巴胺小屋等“网红”装饰,吸引超7万人次前来打卡,综合旅游收入超400万元。

大自然亿万年的板块运动,造就了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朱溪镇杨丰山村,有约3000亩海拔超400米的梯田。古老梯田层层叠叠,绘就出千年农耕文明的立体画卷。但曾几何时,这里上演着令人唏嘘的“丰收困局”——稻米困守深山难觅销路,梯田耕种缺乏适配机械,土地渐渐荒废。

青才科技有限公司 成语起源地,故事有新篇——循迹文脉走读“万年仙居”

杨丰山梯田航拍图。通过提升品质,杨丰山大米知名度持续提升。(仙居县委宣传部供图)

2018年,中国水稻研究所指导的优质水稻项目落地杨丰山梯田。2022年,杨丰山村与临近两村联合成立强村公司,通过统一包装、统一定价、统一销售的全链式管理模式,逐渐提升了大米品质,也打响了杨丰山大米品牌知名度,大米价格从每斤2.5元涨到12元,梯田耕种面积由原先500多亩扩大到2500多亩。强村公司还展开研学接待、旅游、餐饮、住宿等农文旅业务,利用独特的梯田地势举办自行车赛、马拉松赛、登高赛等体育赛事,丰富了山上的业态。

斗转星移,改变的不仅是山水,还有人群。下各镇路北村和许多普通山村一样,年轻人大量外流。2023年初夏,村镇干部和村里年轻人以发生在下各镇的“沧海桑田”传说为原型,创作剧本,添置服装道具,将“实景剧本杀”引入乡村,成为路北村发展的一大亮点。截至目前,路北村“剧本杀”接待体验游客超2100人次,门票收入超过16万元。

青才科技有限公司 成语起源地,故事有新篇——循迹文脉走读“万年仙居”

仙居县下各镇路北村的“剧本杀”吸引不少青年人参与。(仙居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剧本杀”创作运营过程中,路北村的返乡年轻人们成立了青年创业品牌“青向北”,为返乡人才和当地资源对接架起桥梁,带动了电商、文创等产业发展,村庄环境和基础设施也得到显著提升。围观“剧本杀”也成为村里老人们的娱乐活动。路北村党支部书记王雪娟介绍,为此,村里计划将抽陀螺等怀旧项目加入其中,进一步丰富乡村生活。

逢人说项

文明之风浸润乡村

成语缘起:根据《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8月版)解释,该成语出自唐·杨敬之《赠项斯》诗。项斯,字子迁,晚唐诗人,今仙居县福应街道项斯坑村人。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项斯来到长安,以诗稿拜见著名诗人杨敬之。杨敬之读了项斯的诗后,喜爱不已,赠诗云: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次年,项斯登进士第。后用“逢人说项”比喻到处说某人或某事的好处。

说起积德行善,当地人津津乐道于一个神话故事。

北宋年间,仙居县城西门外的西郭洋村有个叫王温的人,平时救危济贫,乐善好施。一日傍晚,他家门口来了两个长满疮疱的年轻人,表情非常痛苦。王温顿生怜悯之心,就问他们的病有没有办法治疗。那两个人说,办法倒是有,只是要用新酿成的酒,浸泡身体,才可以治好。王温听了之后很高兴,家里刚好酿了两缸新酒,就请这两个年轻人在酒缸里泡了一夜。

第二天,两个年轻人身上的疮疱全消失了,而且容光焕发,分明是两个翩翩美少年。他们同王温道谢后离去,王温正想把酒倒掉时,发现酒缸中飘来阵阵异香,就喝了一口,觉得味道特别好,就叫家人来品尝,还把酒糟喂了鸡犬,结果王温全家连同鸡犬一起升天,成了神仙。

这个故事后来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当时的宋真宗赵恒信奉佛道,听到这样的奇闻后,便下旨“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将原永安县改名为仙居县,意为“仙人居住的地方”。

仙居历来有着崇德善贤的传统,是远近闻名的慈孝之乡。2023年,仙居实施“好人好样”公民道德品牌建设,深度挖掘各村好人,促进优良传统传承。如今,“逢人说项”在仙居不再只是一个成语,而是当地弘扬文明、推动乡村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仙居,“好人效应”不断显现。上叶村组建“巾帼联盟”,举办农村版“邻居节”,促进了邻里和谐;田市镇“下街好人——最美归乡人”吴建江,放弃武术事业,回乡投身书画装裱修复行业,传承技艺,培养人才;横溪镇下汤村“最美基层文保员”张金苗,默默守护文物30余年;安洲街道下园社区好人张福平,30多年免费为村民修理小家电,用行动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仙居,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层出不穷。2023年以来,全县各地自发设立各类“好字奖”145项,评选出各级“好人”3500余名,新发掘好人线索超330条,还培树了多名中国好人以及省级好人和道德模范。大家纷纷以身边好人为榜样,全县形成了共同奋斗的良好风尚,持续为乡村基层治理注入道德力量和精神动力。

上山入水,游走于悬崖峭壁、高山丛林、激流深潭,救人于危难,张李飞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为“山林间的守护者”。

张李飞出生在仙居县下各镇张道岙村,这是一个坐落在括苍山脚下的小山村。2016年,他牵头成立仙居县猎鹰救援队,并将其逐渐发展为一支在当地享有盛誉的公益救援队伍。这些年来,救援队参与了多次救援行动,救助了超过1000名遇险群众。

在张李飞的家里,存有厚厚一摞救援档案,详细记录着每一次救援的时间、地点、救援方法等信息。“哪里有险情,猎鹰就会在哪里出现”,这不仅是救援队的队训,也是张李飞的信仰。

“好人好样”故事在仙居居民中口口相传,融入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仙居“好人好样”评选不再局限于传统奖项类别,而是鼓励各乡镇、村社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和时代特征,自主设立非遗传承奖、民宿开发奖等特色奖项,让更多符合时代主流价值观、为乡村发展作出贡献的好人成为“好人”。

在田市镇,“00后”的“下街好人——最美逐梦人”王子俊身上,就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自幼热爱烹饪的王子俊一直梦想着有一家属于自己的餐厅。机缘巧合下,他看到仙居及田市镇人文乡村建设的人才招引政策,决定放弃上海米其林餐厅的工作,带着满腔热情和丰富经验回乡创业。他在乡间铸造起窑炉,开了一家融合餐厅,还带起了学徒,让村民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新可能。

从餐厅装修到披萨烤制,王子俊在社交平台记录着在仙居创业的日常。“一些年轻人看到我在这里发展得不错,会主动来咨询政策、环境等。他们也想把更先进的技术、更年轻的理念带到这里。”王子俊介绍,他主理的红土网球主题餐厅将在下半年正式亮相。

在仙居,还有一批和王子俊一样怀揣理想返回乡村的青年。田市镇打造出乡村创意文化艺术集市“在野集”,并面向社会招募主理人,把新鲜的业态、经营理念带到乡村。田市镇党委宣传委员杨力说:“要在年轻人的带动下,让村庄活起来、产业旺起来、村民富起来。”目前,“在野集”已启动8000多平方米场地改造,招募了23个主理人团队,涵盖文创、餐饮、住宿、茶饮、非遗、短剧等多个领域,为上百位周边群众带来家门口就业机会,助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的同时,也让村民看到小乡村的大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创业热情。

宵旰忧劳

一心为民的基层干部群像

成语缘起:根据《中华成语大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7年1月版)解释,该成语出自清·张廷玉《明史·吴时来传》:“若不去嵩父子,陛下虽宵旰忧劳,边事终不可为也。”吴时来,字惟修,号悟斋,今仙居县白塔镇厚仁上街村人,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嘉靖三十七年三月,吴时来毅然上奏《乞察奸邪疏》,引经据典,列举大量事实弹劾严嵩父子及其党羽操纵朝政、贪赃枉法、祸国殃民的滔天大罪。在奏折中,吴时来巧用笔墨将“宵衣旰食、忧心如焚、劳苦劳碌”等成语,精巧组合成“宵旰忧劳”。后多用“宵旰忧劳”形容勤于政事。

在仙居白塔镇厚仁上街村的古巷深处,青石板路蜿蜒向前。松江抗倭、弹劾严嵩、治理黄河、举荐戚继光……吴氏大宗祠内,记载着“吴都堂”生平的文字在晨曦中泛着微光。作为明代名臣吴时来的故里,这里的每一块砖雕、每一道门楣,都在无声诉说着“宵旰忧劳”的精神渊源。

正因为勇于斗争、勤勉为民、实干担当,吴时来的故事流芳后世,为后人所敬仰。浙江省纪委监委网站上载了相关动漫微视频,题为《吴时来:铁骨铮铮 正气凛然》,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

时光掠过450余年,厚仁村的古戏台前,新时代的“担当有为”故事正在续写。

在仙居的广大乡村,一群基层党员干部奔走其间。他们中既有带领村庄实现“旧貌换新颜”的干部,也有架起产销桥梁的共富联络员。

青才科技有限公司 成语起源地,故事有新篇——循迹文脉走读“万年仙居”

仙居县白塔镇上叶村的乡村音乐会。(仙居县委宣传部供图)

“村干部不团结,老百姓看不到发展希望”,曾是横在白塔镇上叶村发展路上的巨石。当年,新农村建设进入关键时期,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后,逐户摸排人口与安置需求,凭借真诚、执着和无私,顺利解决村民利益诉求,让村民吃下“定心丸”。

此后的发展,可谓势如破竹。2020年,村里开起了民宿。“村干部是领头羊,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才能让老百姓支持村里的工作。”借助上级政策东风,村里牵头布局双路水电管网,确保经营无忧;面对恶意竞争,村里推动成立村民自治的民宿协会,由民宿主民主选举管理层,调动起民宿主们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目前,上叶村开办民宿83家,有1500余张床位,民宿年收入超1200万元,人均收入达4.7万元。民宿产业让村民看到了家门口挣钱的机会,带动了村民回流。上叶村从曾经的“空心村”发展为常住人口超610人的美丽乡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浙江省首批“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等荣誉。2023年10月,成为全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现场推进会考察点。

曾经,仙居农产品一度大量滞销,农民不愿种地,大片土地失去生机。在2022年的一次“共富夜谈”中,安岭乡村民向县领导反映山区农产品滞销问题。之后,仙居县打造“神仙大农”区域公共品牌,并决定组建“共富联络员”队伍,在每个行政村负责收集当地农民自产的生鲜农产品。

天刚蒙蒙亮,埠头镇一处古民居内人声渐起,这里正是共富联络员“仙居村姑”徐伟亚的乡村振兴阵地。陆续赶来的村民们肩挑背扛,把翠绿的蔬菜和各色农产品依次在院落里放好。屋檐下的红灯笼映照着老人的脸,面色也变得红扑扑的。

上午8点,直播准时开启,徐伟亚被举着自家山货的阿公阿婆围在中间,嗓门洪亮地推荐着他们送来的梅干菜、腊肉、番薯粉等山货特产。待中午直播结束后,徐伟亚对照记账本将销售现金一一预支给供货村民。

青才科技有限公司 成语起源地,故事有新篇——循迹文脉走读“万年仙居”

手拿山货,喜笑颜开的仙居农村村民们。(仙居县委宣传部供图)

“这个梅干菜晒得不好,再铺出来多晒晒。”徐伟亚仔细检查着铺满院子的山货,严格把控品质,“这个菜根太长了,砍掉再称重发货。”检查处理过后,符合标准的山货通过快递发往各地。下午,徐伟亚开车到山上收购行动不便老人的山货。空闲时,她在镇里各个村子巡回直播,并为其他共富联络员提供直播指导。

徐伟亚自掏腰包承担包装及退货损耗,将自家杨梅收入的一半投入助农事业。“每次看到他们期待的眼神,我就觉得我的坚持非常有意义。”徐伟亚说。在她的坚持下,“仙居村姑”积累了15.7万粉丝,每月直播销售额可达40万元左右,为村民打通了农产品销售的新路径。

3年来,仙居共富联络员队伍不断壮大,从最初的村两委干部,逐渐拓展到普通党员、优秀乡土人才、新农人党员,目前全县共有327名共富联络员。他们深入各村摸排产销需求、把关农产品质量、对接“神仙大农”产销、用好助农数字化应用、帮助农户就业增收。成立至今,仙居共富联络员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1亿多元。

4月卖覆盆子,5月卖枇杷,6月卖玉米,7月卖生姜,8月卖水蜜桃,9月卖芋艿,10月卖杨丰山大米,11月卖索面,12月卖冬笋……朱溪镇成立了仙居县筑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32名共富联络员以团队形式展开助农活动。共富联络员们从个人朋友圈、视频号宣传朱溪特产起步,逐渐将市场拓展到周边镇市,打通了当地农产品的新销路,全年助农增收达到96.8万元。为了让消费者吃到最新鲜的农产品,维护好朱溪镇农产品品牌,共富联络员们更是不辞辛劳,常常下午到地里收货、打包至凌晨,天一亮便开车往外送,赶在午饭前送到消费者手上。

共富联络员制度实实在在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让村民们重新重视起土地,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如今,仙居的共富联络员们已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也让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乡村全面振兴之路越走越稳。

洪荒桑海几多变迁,烟霞文脉弦歌不绝。从下汤遗址的碳化稻米,到杨丰山的层层梯田,从数百年宗祠绵延的精气神,到“数字农具”传递的新鲜事,古老的成语故事有了新时代的注解,映射出“古今同辉”的文化价值。(记者王俊禄 刘梓漪)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杭州萧山:打造“青年向往之城”

杭州萧山:打造“青年向往之城”

浙江“人口第一区”提升“青年友好”的城市气质,构建“懂你,更挺你”的政策体系

“青春正好,欢迎抵达更青年的萧山!”杭州市萧山区向广大青年发出诚挚邀约。作为浙江“人口第一区”,如今萧山每三人中就有一张青春面庞。服务更暖心、政策更走心、设施更贴心,这个传统工业强区正加快提升“青年友好”的城市气质,构建“懂你,更挺你”的政策体系,全力打造“青年向往之城”。

青年政策体系“懂你,更挺你”

“拎包入住、免费7天的‘青荷驿站’,是萧山给我的‘第一印象’。”萧山给青年求职者的“见面礼”,让刚入职萧山企业的小邹深感温暖,“外出求职,住宿成本是大难题,这里免费而温馨的‘第一站’坚定了我留下的意愿。”

为青年打造“身心两安”的栖居港湾,是萧山践行“青年友好”的缩影。当前,萧山把“青年聚力”作为全区战略,构建十大行动、政策、标志性项目、活动、合伙人团队等“五个十大”青年体系,举全区之力打造“青年向往之城”。

这是萧山首次系统化推出青年政策矩阵。尤其“十大政策”的38条细则,即便在“人才高地”杭州,仍有15条萧山独有、10条力度全市最高。如萧山在全省率先将应届毕业生租房补贴扩大至大专生,各类就业补助全市最高,还授权企业自主认定人才。

萧山投入近80亿元打造海归青创集聚区等平台,为各类青年创新创业厚植土壤;每年投入1200万元举办青年发展大会、“XIAO漫潮”青年嘉年华等活动,让青年在兴趣领域尽情释放。“工作重要,生活也很重要。这些活动戳中当下青年喜好,让年轻人在奋斗之余能有滋有味地生活。”萧山创业青年钟张翼说。

据悉,萧山每年投入财政资金约10亿元,力争全年新引进5万大学生,青年人口三年内突破100万。杭州市委常委、萧山区委书记孙旭东表示,萧山打造“省市最优、全国领先”的普惠型青年政策体系,致力于成为“懂你,更挺你”的城市,“每位选择萧山的青年,都在用最珍贵的年华畅想未来,我们愿意做你人生剧本的联合出品人。”

“人口第一区”的青春诗篇

前不久,萧山剧院内朝气蓬勃。不设主席台,萧山区首届青年发展大会邀请千名青年前排就座。一批新入职萧山的青年集体举行入职仪式,收获沉甸甸的入职礼包——无论科研人员或外卖骑手,初来萧山的年轻人都将在仪式感中开启“新萧山人”的身份认同。

萧山何以重青年?从十万围垦青年“向潮水要土地”,到鲁冠球等青年企业家异军突起、书写民营经济辉煌篇章,青年从来不是萧然大地的旁观者,一直是时代的创造者。面向未来,青年更是萧山闯关突围、再创辉煌的关键。

“青年怀揣的理想格局,决定着城市前行的最终高度;青年释放的创新锐气,决定着城市发展的跃升势能。”孙旭东表示,“得青年者得未来”,萧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青年,也更有条件成就青年。

青年何以赴萧山?这片热土上,每小时有超110万元投入研发,每个工作日有77家企业、130家经营主体诞生,每月有6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近40亿元增量资金落地……“今天你们以梦想入股,未来萧山必定以机遇分红!”萧山的邀约,让无数青年心潮澎湃。

“从初创期租金减免到驻企陪跑,再到产业化资源对接,萧山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托举我们从20人小团队成长到300人规模,连续入围杭州准独角兽企业。”知衣科技创始人郑泽宇深有感触。

去年末,萧山常住人口216.4万,实际服务人口突破270万,蝉联浙江“人口第一区”。“很多人想不到,萧山青年群体已达93.7万,占比34.7%,每年有5万大学生奔赴而来,已然是一座‘青春之城’。”共青团萧山区委书记汤旸说,“萧山希望用理解、尊重和包容,成为更多青年的‘向往之城’。”

青年工作要让青年“站C位”

成就青年,先要读懂青年。为让政策更走心,萧山召开500多场青年座谈会,收集1300多条建议,反复捶打成为实招。“制定政策不能满足于自我感动,多一份倾听,才能做到‘青年需要什么,萧山就提供什么’。”汤旸说。

了解到许多年轻家庭反馈“带娃难、入托贵”,萧山率先在杭州主要城区中发放“托育券”。“原以为托育很‘奢侈’,考虑辞职在家带娃。”为2岁女儿选择家门口托育园的职工周立说,“政府补贴每月最高1000元,让工薪族也能放心入托。”

更多“青年友好”变化正在萧山发生:商务系统设计消费券时,将大件补贴向“轻消费”倾斜,增加青年偏好的咖啡、视频会员等,全年专项补贴不低于2000万元;城厢街道开出青年社区食堂,菜品实惠健康,还划分聚餐区和单人桌;区服务中心设置青年专窗,所有青年事项一窗通办;上线“萧然青才”小程序,将政务服务、优惠申领集结指尖……

截至一季度末,萧山各类青年政策已兑付2.8亿元,受惠超8.9万人;子女入托补贴惠及上千家庭,兑付超60万元;青年安居补贴发放2.09亿元、超5.7万人次。一季度,萧山招引大学生8012人,同比增长10.2%——更多青年“用脚投票”、纷至沓来。

“萧山是一座希望之城、梦想之城、向往之城。”孙旭东表示,萧山打造“青年向往之城”,是让青年“站C位、当主角”。萧山郑重承诺:明年“青年萧山”政策、项目与活动,将由青年决定,不仅让青年“看见”萧山,更要让青年“定义”萧山。 (记者吕昂)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相关问答

大棚种植上海青的方法是什么?

上海青人们又习惯叫做小白菜,是一种生长周期比较短的蔬菜。它在春夏秋都可以播种,一般最佳种植季节是每年的8~10月,主要以秋季为主。那么大棚种植上海青的方...

青有哪四个近义词“青”的近义词是什么要求5个_作业帮

“青”的近义词是什么要求5个答案解析结果1青qīng(1)ㄑㄧㄥˉ(2)深绿色或浅蓝色:~绿.~碧.~草.~苔.~苗.~菜.~葱.~山绿水.雨过天~.英文中:green或azure....

我的胃部青了是怎么回事?_千问健康

看了叙述胃部青了这个情况是不是外伤引起的你说的胃部是指在上腹部吧如果皮肤青了多是外伤引起的淤血了看了叙述胃部青了这个情况是不是外伤引起的...

上海青怎样种才粗壮?

种植上海青要;选好地、施好肥、浇好水、防好虫,上海青就可以长的粗壮。种植上海青选择好土地,而且还要是向阳通风的地方种植,在种植上海青之前,可以施些基...

髓鞘发育不良怎么治疗_千问健康

两侧丘脑及侧脑室后角周围白质区异常信号、考虑髓鞘发育不良可能.颅脑平扫大脑半球、小脑及脑干大小形态正尝两侧丘脑及侧脑室后角周围白质见对称等T1稍长T2信号...

香蕉有点青,香蕉催熟需要几天-九州醉餐饮网

[回答]买来的香蕉,你不用管,就算比较轻,放个四五天,他自己也会慢慢变熟的,我觉得青的香蕉会比较好放,我一般买香蕉都会喜欢买比较生一点的香蕉,这样放的时...

创业培训有什么好处?

创业培训的好处有很多:一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通过培训能够学到很多新知识,了解很多新事物,新技术;二是可提高自我认识,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业务或操作水平...

....月.分.口.末.羽.长.石.青.这些字怎么才能组成一个字_作业帮

[最佳回答]日-青:晴,晴天;女-未:妹,姐妹;其-月:期,星期;米-分:粉,面粉;贝-分:贫,贫乏;角-石:确,确实;弓-长:张,张开;户-羽:扇:扇子;心-秋:愁:忧愁;.日-青:晴,...

髓鞘发育不良_千问健康

岁孩子现在四岁得病已经一年了癫痫发作时眼睛朝一侧看手脚直硬一分钟做好说话不能超过五个字连不上局但会唱好几首完整儿歌北京天坛医院哈尔滨医大二院我该怎么给...

髓鞘发育不良_千问健康

岁孩子现在四岁得病已经一年了,癫痫发作时眼睛朝一侧看,手脚直硬,一分钟做好,说话不能超过五个字,连不上局,但会唱好几首完整儿歌,北京天坛医院,哈尔滨医大二院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